“西方”真的存在嗎,還是它只是一個過時的概念?一段時間以來,不斷有人批評中國輿論“動輒談西方”,把西方樹成一個“虛假的靶子”,而我們通常所說的那個西方“並不存在”。真實的情況究竟如何呢?
  西方最早是地理詞彙,幾經演變,成為流行全球的一個概念,從美歐到第三世界,人們都在以不同的頻繁程度使用這個詞。冷戰時期西方和東方的所指似乎最清楚,後來隨著蘇聯解體,“東方”的概念模糊了,但“西方”大體沿用下來。
  今天人們說西方,通常指經濟發達國家、奉行分權式民主政治制度國家,由於它們最早都屬基督教文明,分佈在大西洋兩岸,文化和地理特征也經常參與人們對“西方國家”的識別。一般說來,這幾個條件越全面,越被認為是西方國家。北美和西歐是“西方”的中心,澳大利亞、新西蘭也是,日本算是進了西方擴大後的俱樂部。
  西方是一個行為上的共同體嗎?這個問題顯然比西方是否存在更重要。
  西方國家在政治和文化上有一定的認同感和凝聚力。美國是西方的政治領袖,在文化上,美歐是彼此競爭的近親。此外北約以美國為中心建立了西方的軍事秩序。冷戰結束後,西方多次顯示了針對重大國際問題的集體行動力,但也有發生矛盾的時候,最典型的是伊拉克戰爭期間美英與法德等出現尖銳分歧。
  西方在經濟上有“七國集團”的組合,但該組織逐漸邊緣化,西方國家經濟上的離心力逐漸顯現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,美歐各行其是尤為明顯,氣候之爭的陣營劃分更加混亂,這些都成為“西方已不存在”論者的證據。
  但是西方作為一個意識形態及輿論聯盟,逐漸在全球化時代愈發突出出來,而且該聯盟的擴張力和影響力都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。在冷戰時代,西方輿論很難影響東方,現在則不同,西方的價值觀滲透無處不在,極大影響了全球意識形態面貌。
  對中國來說,地緣政治的西方和經濟的西方都已不再是鐵板一塊,軍事的西方因為離我們遙遠,如何定性似乎不再重要,實際對華構成威脅的是美日軍事同盟。但是意識形態的西方不僅真實,而且我們每天都在與它“遭遇”。
  隨著中國國門洞開併進入互聯網時代,西方通過意識形態杠桿撬動中國社會比任何時候都變得容易。這是國際競爭快速發展的領域,西方幾個世紀積累的優勢得以在這裡充分轉化,以文化軟實力的多重形式向對手發動攻勢。
  作為意識形態聯盟,西方社會的各種認同都被調動起來,涌現出大量為西方成就驕傲的積極分子。在對華問題上,這些力量的協調成本很低,他們很多時候充當了征討中國崛起的“志願軍”。
  因此在中國面前,西方是存在的、現實的。但它同當年蘇聯東歐面對的那個西方相比的確發生了一些變化,其中一大原因是,中國與當年的蘇聯就是不一樣的。
  中國與西方的關係性質並非已經確定,它是多元複雜的,其未來趨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美互動的態度和效果。
  中國學者和輿論經常使用“西方”這一稱謂,有方便的原因,這造成對西方概念的某種擴大化使用,恐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的。中國輿論今後使用“西方”這個詞時應更謹慎些,這種提議有合理性。
  但不能因此說西方的威脅就是中國人臆想出來的,西方或已不存在,或者它對中國充滿了親善。中國應當既不誇大也不淡化西方同我們的矛盾,在對待西方的問題上,我們最需要理智和實事求是。▲
(編輯:SN090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j13ejoeq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